《GB/T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GB/T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于2006年9月17日发布,2007年2月1日实施。
自上一世纪起,各国颜色科学家就一直从事颜色排序的研究,他们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各种颜色体系,制定出各种颜色标样。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各种颜色体系有美国Munsell颜色体系、日本P.C.C.S颜色体系、瑞典自然颜色体系NCS、美国光学会均匀颜色体系OSA-UCS、德国Ostwald颜色体系、德国工业标准DIN6164颜色体系等等。
近年来,颜色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并引起有关国际组织的关注。国际颜色学会(AI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及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均曾讨论过颜色标准化的问题。但也应看到,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一个能被各国一致公认的颜色体系。国际上一些主要的颜色体系都是在对白色人种进行人眼视觉特性评定实验后建立起各自的颜色体系,这些颜色体系在应用时更加适合白种人的颜色心理感量,具有很大的地域性的使用局限。因此以对白种人的颜色视觉研究结果作为黄色人种的颜色应用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为了使中国颜色体系与国际上常用的颜色体系衔接,中国科学院王大珩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荆其诚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8878025,69358001)的连续资助下,从1988年起主持开展了“中国颜色体系问题研究”,在研制过程中参照了美国的孟塞尔颜色体系,瑞典的自然颜色体系(NCS)以及德国的工业颜色标准(DIN)等体系中有用的内容,经过对世界现行颜色体系的分析研究,确定了中国颜色体系的理论依据和编制原则,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的颜色体系:
中国颜色体系采用三色学说为理论依据。
在确定中国颜色体系及编制原则、标定方法等方面注意与国际交流的方便和实用等因素,并考虑到与国内各行业现有的专用色谱的兼容关系。
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采用颜色三属性(色调、明度、彩度)做为颜色空间的三维坐标,并以红、黄、绿、蓝、紫五基色为色调环上的主色。
色调环按逆时针方向排列,与CIE1931色度图保持一致。
确立以D65光源及10度视场作为样片标准的测量条件,颜色样品的色度测量方法、照明和观察条件符合国际颜色测量新的发展趋势和规定。
课题组1995年完成了《GB/T15608-1995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的制订和《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样的制作。
10多年来,《GB/T15608-1995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对进出口贸易、建筑与城市色彩、纺织与服装、印刷与传媒、动漫与多媒体影像、视频显示与彩色电视和计算机、工业设计与汽车制造等许多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02年在“全国颜色标准化委员会”指导下,由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荆其诚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王大珩院士担任顾问,深圳海川色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GB15608-1995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的修订《GSBA26003-1994中国颜色体系样册》》国家标样的复制任务。
修订后的《GB/T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于2006年9月17日发布,2007年2月1日实施。
修订后的《GB/T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在具体文本形态上,表达了在全色彩空间范围内所确定的物理量以及中国人对色彩心理感受的心理量的坐标数值。《GB/T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从原来的1500组数据增加到5300组数据,是目前世界上包含数据最丰富的颜色标准。这套标准数值在全色彩空间范围内具有空间连续性、曲面或曲线光滑与闭合特性。因此,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色彩空间的信息内容和中国人对颜色感受的信息。可广泛应用于黄色人种分布的国家和地区,适用于纺织、印刷、显示器、陶瓷、塑胶、汽车制造等行业的颜色领域应用,是制定其他行业颜色标准的重要依据。
《GB/T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必将对我国色彩工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